漯河故事 | 黃崗黃大王廟:紀念抗洪英雄黃金龍

經濟技術開發區后謝鎮黃崗村南,有一座占地5.5畝的黃大王廟。與國內眾多廟宇不同的是,這座廟宇是村民為紀念明朝嘉靖年間平民抗洪英雄黃金龍修建的。日前,記者來到了黃崗村,了解黃金龍的傳奇故事。
黃崗村屬于典型的城中村,位于市區解放路南段。說起村名的來歷,《新華字典》中關于“崗”字的釋義是“高起的土坡”,而今年60歲的村民黃宏良說,顧名思義,首先是黃姓人居多;其次,他記得以前有條干河,村子所在的位置在河南岸的高地,因此叫黃崗村。
如今的黃崗村已經融入城市主城區。這里交通便利,店鋪林立。記者沿著一條主干道進村,詢問黃大王廟時,所遇路人和店主無一不知。人們提起黃大王,會尊稱其為“黃爺”或“老黃爺”,語氣自豪而親切:“黃大王廟也叫黃金龍廟?!薄包S大王廟里可是供奉著俺村的抗洪英雄?!薄稗r歷九月十七是黃金龍的生日,每年這個時候村里都有廟會,擺攤唱戲,可熱鬧了!”
在村民的指點下,記者在村南的一處廣場旁見到了這座古色古香的黃大王廟。讓人略感意外的是,眼前的這座古廟更像是一個深宅大院,仿古的黃色琉璃瓦裝飾屋頂,凸起的閣樓上飛檐翹角,下面的廟門僅可供兩人同行。廟里主殿名為金龍殿,居中供奉的就是村民口中的抗洪英雄黃金龍。
在村民的指點下,記者在廟里石碑上見到了“黃金龍傳奇及黃大王廟的由來”的碑文。碑文大意是:黃金龍是黃崗村人,生于明朝嘉靖四年農歷九月十七日,幼年喪父,隨母艱難度日。嘉靖年間,黃河流經武陟決口,洪水一瀉千里。當時朝廷下令,黃河以南各州縣征調民工前來修堤。年僅17歲的黃金龍到武陟探望修堤的長兄時,看到黃河水患肆虐,吞噬百姓性命,毅然跳入黃河決堤豁口,用身軀堵住了決口。民工趕來合力將大堤合攏,黃金龍卻再也沒有上岸。民工及兩岸的百姓痛哭流涕。后來,清朝皇帝追封黃金龍為大王。武陟修筑了大王廟,家鄉黃崗也建廟頌其功德。
上述碑文所述內容過于傳奇,但記者走訪時,許多村民表示這是真人真事。今年82歲的村民黃福金說,他從小就聽老人講述關于黃金龍是龍王化身的故事。黃福金老人告訴記者,黃金龍是黃崗人的驕傲,他家的祖墳如今還在村西頭。
根據碑文記載的線索,記者查閱史料了解到,武陟修筑的大王廟名為嘉應觀,始建于1723年,是清朝雍正皇帝為了紀念武陟修壩堵口、祭祀河神、封賞治河功臣而建造的。根據現存清嘉慶八年六月所立石碑上所說,廟內供奉的有黃大王、謝大王等。記者注意到,關于黃大王的傳說與上述碑文所記大致相同。
據村民介紹,前些年,黃崗村將黃大王廟擴大了許多。如今,黃大王廟常年香火不斷。每月初一和十五,方圓幾十里的香客前往進香。
至今,焦作市武陟縣的老百姓也沒有忘記黃金龍,不斷有人專程到黃崗村黃大王廟祭拜。每年農歷二月初二,黃崗很多村民自發組團到武陟縣嘉應觀進香。當地不僅為他們免門票,還解決食宿問題。北至武陟黃河邊,南到黃崗村,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黃大王廟供奉的民間抗洪英雄——黃金龍。
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河慶
校對:李鑫
統籌:周鶴琦
審讀:譚藝君